会议亮点

湘水泱泱,溯南而来,先流经暮云而后贯长沙。湖南地理信息产业园正处在长沙市天心区最南端的湖南暮云经济开发区,于2015年8月29日正式授牌成立,规划设计面积约35平方公里,与湖南暮云经济开发区属于“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模式,十三五规划期间,天心区区委、区政府举全区之力打造暮云片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暮云片区产业发展基础优越、城市服务功能齐全。作为湖南省首家地理信息产业园,园区力争将其打造成带动湖南、辐射中部、影响全国的国家级地理信息特色产业园区。

拐点和爆点

湖南地理信息产业园具备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园区地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交界处,系长株潭国家级两型示范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地带,距离三市均约18公里,构成“半小时城市圈”。公路交通相当便利,107国道、芙蓉南路、湘江大道、新韶山路等长沙市城市主干道已延伸至境内。三年内,区域内部交通将完善“六横四纵一环”网状分布,距京珠高速入口仅8公里,上瑞高速傍区而行。铁路交通发达,地铁一号线,长株潭城际轻轨于年内通车,京广铁路货运站和霞凝铁路货场为产品资源进出提供便利,京广高铁和沪昆高铁相交形成中部地区最大高铁枢纽。

千亿级

湖南地理信息产业园具备雄厚的产业基础,园区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区域内总人口近16万人,共有注册企业单位986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36家,国家级研发机构1家,省市级研发机构3家,省市部门驻区单位15个。2015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56.6亿余元,完成税收总额6.5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95.2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3.9亿元。此外,园区内已有湖南省水工环地质勘查院、湖南省地图出版公司、湖南省测绘科技研究所、湖南省第二测绘院等15家单位从事地理信息生产、加工、科研以及服务等相关工作,2015年地信产业产值超6亿元,实现税收约4千万元。

湖南地理信息产业园具备高质实效政策优势。为鼓励引导地理信息相关产业集群发展,推进湖南地理信息产业园建设。园区出台了《关于促进湖南地理信息产业园发展的实施意见》。在促进产业集群方面有企业开办、企业入驻等多项补贴,每个入园企业相关补贴合计最高可达350万元;在支持企业创新和发展方面奖励丰厚,企业上市奖励100万元,荣获国家级、省级相关荣誉最高可资金奖励80万元。同时,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为支持湖南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正报请省人民政府设立湖南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预计每年专项扶持资金可达2亿元。

趋势和挑战

湖南地理信息产业园具备产业平台优势。目前,集智能化、低密度、生态型的办公科研环境于一体的湖南地理信息产业园总部基地——德泽苑,已建成8.3万平米,今年底即可入驻;包含餐饮、金融服务等多重商业配套的创新创业基地——远航企业广场已建成7万平米,装修即可入驻;与长沙理工大学筹建1万平米的大学科技产业园,正在洽谈合作模式;园区正自行筹建的后台服务中心,一期总建筑面积12万平米,可以为地理信息数据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支撑;拟建的湖南地理信息产业园企业孵化基地,规划建筑面积30万平米,依托湖南省测绘二院、三院等地理信息技术研发和软件开发基地技术优势,将引导地理信息企业快速发展。此外,园区已规划1000亩科研用地,以供地理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

湖南地理信息产业园基础配套正不断完善。一方面,园区“六横四纵一环”骨干路网建设大力推进,与在建的长株潭城际轨道、长沙地铁1号线无缝对接;正重点推动新韶山南路、西湖路、月塘路二期、圭白路、万家丽路西延线等道路的新建及107国道、芙蓉南路暮云段的提质改造工作,加快推进园区全面融入长株潭城市群的步伐。另一方面,正加快实施以七水厂建设、110KV变电站建设、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水电气工程。近百亿市政建设投资不断推动园区产城融合,区域承载力进一步加强。

放眼未来,湖南地理信息产业园还将以总部基地、人才培训基地、数据生产与处理基地、军地融合协同创新基地、大数据中心、装备制造基地等十二大功能分区建设为载体,强化产业资金支持,完善金融保障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快推动全国招商,推进品牌建设推广,全力打造“国家地理信息产业示范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