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GIS论坛(College GIS Forum,缩写CGF)(以下简称“论坛”)是政府大力支持、高校自发组织、企业参与的非营利性学术论坛,每两年举办一届。自2006年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 论坛为政府、企业及学者搭建了一个对话、交流的平台,旨在提升GIS教育水平,增进GIS学术交流,丰富GIS应用研究,加快GIS产业发展。
2006年,在国内经济迅速增长的大背景下,GIS产业蓬勃发展,急需大量的相关专业人才。但与此同时,我国高校GIS教育水平良莠不齐、缺乏统筹规划的弊病也显露出来,在知识结构、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方面更是有待完善与提高。针对GIS发展的机遇和问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三所高校知名GIS学者汇聚一堂,共商GIS发展大计,决定通过举办论坛的形式汇集众智,在各个高校间建立联络,探讨我国当前GIS教育的问题,寻找更多推动教育和产业发展的方法。论坛由此而来。
同年12月,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三所高校联合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教育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一届论坛,在北京九华山庄隆重举办,主题为“创新与发展”,旨在探讨高校GIS教育与学科建设,并寻求解决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方法。2008年11月,主题为“规范与服务”的第二届论坛召开,论坛主办高校由首届的三所增加到了十所,增强了论坛中高校的力量,意在探讨我国高校GIS教育的规范化发展道路,分享教学成果。2010年11月,第三届论坛主打“挑战与机遇”,在GIS巨大发展潜力面前,高校冷静思考如何走出现有模式。2012年4月,第四届论坛打出“走出九华 走进高校”的旗号,移师南京,主题“突破与提升”,讨论未来GIS教育和产业突破之道。2014年11月,第五届高校论坛在武汉举行,主题为“变革与成长”,两岸四地多位著名学者参与盛会,带来GIS产业发展的最新观点与看法。
五届积淀,十年发展,已使论坛迅速成长为国内GIS教育界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高端盛会:平台宽广——云集来自各高校、部委、企业的领导、专家、学者和研究生数百人参与,前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曾亲临指导工作;人气高涨——新华网、人民网等等国内知名媒体纷纷报道,引发国内GIS教育界的热烈交流与探讨;形式多样——设立综合论坛和教育、研究、应用等分论坛,并在此基础上推出圆桌论坛新形式;权威奖项——“高校GIS创新人物”、“高校GIS新秀”、“高校GIS新锐”、“MapGIS优秀试验室”以及“优秀论文”等五个奖项,在业界引发强烈反响,也得到教育界主管单位及高校的认可。
论坛的举办使得参与的各界人士以更开放的心态投身到推进我国高校GIS教育中来:教学成果在高校间得到了分享;企业之间联合起来,进行优势互补,为高校GIS学生提供软件支持和更多实践、就业机会;企业与高校也形成紧密的合作纽带,共同分享创新成果。论坛的“抛砖引玉”,也引发了业界对教学革新的思考,使得论坛成为了中国GIS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先锋思想的策源地。 随着原地理信息软件及其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升格为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论坛将更具开放性、更具国际视野,朝着国际性GIS教育盛会而努力。
覆盖两岸三地近百所高校,云集来自各高校、部委、企业的领导、专家、学者和学生数百人,是国内GIS教育界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高端盛会。
推动GIS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合,协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探索行业深远发展之道。
论坛首次设置创新创业分论坛,面向广大创业者征集优秀创新创业项目,为学生搭建一个可以与风险投资等市场资源交流与分享的平台。
日期 | 时间 | 会议日程 |
---|---|---|
11月12日 上午 | 08:30-09:00 | 签到 |
开幕式 | 主持人:童小华(同济大学测绘地理信息学院院长) | |
09:00-09:05 | 介绍与会领导嘉宾 | |
09:05-09:25 | 开幕致辞 | |
09:25-09:40 | 高校GIS论坛奖项颁发仪式 | |
特邀报告 | 主持人:孙群(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教授) | |
10:00-10:40 | 互联网+时空大数据推进GIS演进与发展 王家耀(中国工程院院士) |
|
10:40-11:05 | 台湾地理资讯科学的学术与教育发展 蔡博文(台湾大学教授) |
|
11:05-11:30 | 地质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 谢忠(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
|
11:30-11:55 | 高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遥感数据产品精度验证 童小华(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 |
|
11月12日 下午 | 主题报告 主持人:杨昆(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院长) |
|
13:30-13:55 | 基于地理大数据的智慧城市感知 邬伦(北京大学遥感与信息研究所副所长) |
|
13:55-14:20 | 空间大数据处理的地图学方法 艾廷华(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
|
14:20-14:45 | 面向2040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数据平台的创新探索 刘根发(上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信息中心主任) |
|
14:45-15:10 | 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生态环境构建 吴亮(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 |
|
15:10-15:35 | 空间信息产业的双创时代 刘玉璋(泰伯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
|
15:35-16:00 | GIS在云时代的应用与实践 钟云智(华为企业BG 全球智慧城市业务部 解决方案总监) |
|
圆桌论坛 | 主持人:汤国安(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 | |
16:15-17:45 | 讨论主题:大学GIS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大类招生对GIS专业的机遇与挑战 |
|
11月13日 上午 | 08:30-12:30 | 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分论坛、应用服务分论坛、创新创业分论坛 |
主题:创新与发展
时间:2006年12月7—8日
重要成果: 丰富GIS应用研究,增进GIS学术交流,与当时新一代的互联网技术、3G技术、数字电视技术等相结合,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同时关注产学研一体化与大众化应用,为满足国家信息化和经济建设等需要,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升教育水平。
主题:创新与发展
时间:2006年12月7—8日
重要成果: 丰富GIS应用研究,增进GIS学术交流,与当时新一代的互联网技术、3G技术、数字电视技术等相结合,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同时关注产学研一体化与大众化应用,为满足国家信息化和经济建设等需要,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升教育水平。
主题:规范与服务
时间:2008年11月15—16日
重要成果: 高校在发展GIS教育的同时,应面向GIS产业化的主战场,一方面要培养优秀人才参与GIS产业化大潮,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学科、研究、攻关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GIS产业化,特别是参与数字地球、数字城市乃至数字小区、数字校园的建设,积累经验,推动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服务于区域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探讨我国高校GIS教育的规范化发展道路。
主题:规范与服务
时间:2008年11月15—16日
重要成果: 高校在发展GIS教育的同时,应面向GIS产业化的主战场,一方面要培养优秀人才参与GIS产业化大潮,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学科、研究、攻关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GIS产业化,特别是参与数字地球、数字城市乃至数字小区、数字校园的建设,积累经验,推动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服务于区域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探讨我国高校GIS教育的规范化发展道路。
主题:挑战与机遇
时间:2010年11月20— 21日
重要成果: 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功不可没,但长期以来,高校内的合作,高校与产业的结合,教学成果的交流,产业界的经验切磋虽有但不是特别紧密,分散、零乱的局面耗费了许多资源,重复建设,技术和应用创新,政策通达,前言思想与技术等方面明显不足,改变这种各自为战给产业发展带来的不利状态,整合产业资源,提高整个产业的创新性与效率性,是官方、高校、企业界的共同愿望,本届论坛把三方力量凝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合作共赢的新形式。
主题:挑战与机遇
时间:2010年11月20— 21日
重要成果: 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功不可没,但长期以来,高校内的合作,高校与产业的结合,教学成果的交流,产业界的经验切磋虽有但不是特别紧密,分散、零乱的局面耗费了许多资源,重复建设,技术和应用创新,政策通达,前言思想与技术等方面明显不足,改变这种各自为战给产业发展带来的不利状态,整合产业资源,提高整个产业的创新性与效率性,是官方、高校、企业界的共同愿望,本届论坛把三方力量凝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合作共赢的新形式。
主题:突破与提升
时间:2012年4月20—21日
重要成果: 随着“十二五”计划的实施,我国进入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地理信息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国际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使得提供动态信息服务成为重要内容,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具体内容上都面临重大突破;从国内看,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应用与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融合日趋紧密,推动产生新的地理信息服务。加快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也需要强大的人才支撑。优化课程设置,做到术业有专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等,突破高校GIS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是GIS教育界努力的目标。
主题:突破与提升
时间:2012年4月20—21日
重要成果: 随着“十二五”计划的实施,我国进入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地理信息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国际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使得提供动态信息服务成为重要内容,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具体内容上都面临重大突破;从国内看,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应用与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融合日趋紧密,推动产生新的地理信息服务。加快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也需要强大的人才支撑。优化课程设置,做到术业有专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等,突破高校GIS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是GIS教育界努力的目标。
主题:变革与成长
时间:2014年11月15—16日
重要成果: 当前移动网络环境下,人人都可以作为数据的获取者和提供者参与进来,这也就意味着人人都可以成为GIS的开发者、使用者和服务者。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的变化,让更大的挑战也随之而来,比如个人隐私外泄的风险加大等等,这要求在当前时代中,面对新的服务对象,GIS的服务内容与服务模式必须创新和发展。注重海内外GIS科研与教育现状分析,教育要有前瞻性,本科教育的主体要针对大众人才市场,以打下坚实的应用领域基础和思维方式为首要任务。注重寓教于研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等。
主题:变革与成长
时间:2014年11月15—16日
重要成果: 当前移动网络环境下,人人都可以作为数据的获取者和提供者参与进来,这也就意味着人人都可以成为GIS的开发者、使用者和服务者。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的变化,让更大的挑战也随之而来,比如个人隐私外泄的风险加大等等,这要求在当前时代中,面对新的服务对象,GIS的服务内容与服务模式必须创新和发展。注重海内外GIS科研与教育现状分析,教育要有前瞻性,本科教育的主体要针对大众人才市场,以打下坚实的应用领域基础和思维方式为首要任务。注重寓教于研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等。
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上海大学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科技部高新司、教育部科技司、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司、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司、国家遥感中心、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住建部信息中心、国家气象局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上海市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复旦大学能源研究中心
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中地数码集团
电 话:010-62985187
邮 箱:gisedu@gisera.com
网 址:http://forum.gisera.com/
扫码报名